别再问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利弊了!

昨天一篇文章谈瓶颈突破,带来巨大效益的一个案例(见页底),其中说到计件工资对生产计划齐套控制不利。有人说不对,讲我工厂就是计件工资,效率做的很高,精益生产推的很好。我只能同他讲,操作工人纯个人计件工资模式下,就别再谈精益了!


百度了下“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优缺利弊”累计网页近129000个,发现大多数在谈这个问题时,均站在的场景、角度不同,总结出来的结果很难参考。



要知道计件、计时,首先要知道他的时代背景与应用场景


计件工资制起源于工业工程(IE)的鼻祖-费雷德里克·泰勒,他早在1895年提出的“差别工资制”方案,也就是现在的计件工资制雏形。


包政老师评价计件工资制时说道:“”计件工资制是员工与企业主内部市场化订价交易“。也就是说清楚这件活值多少钱了,定下价后大家就开干。


要知道不同时代的消费者消耗习惯,以及制造成本结构占比,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0年前是卖方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市场需求变化慢,此时大部分产品,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大批量生产,大批量销售,要的是就是单点效率。


也不用顾客个性诉求,不用担心、客户订单变化、不用担心在仓库中的货物能否卖出。 


且早在那个年代,市场低竞争,产品工艺、生产设备相对来讲简单,制造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较高,每个操作的品质成本也相对较低。


而当下,改革开放40年,工业生产充分发达,人们进入信息化时代,进入了买方时代,消费者追求个性,不愿意同质化、彰显个人、喜好变化还特别的快,导致了各产品制造企业的订单变成了小批量、短周期、迭代快。


尤其处于供应链后端的企业,受消费市场需求的波动,其订单需求会成倍的放大,这种现象称之为牛鞭效应。



哪与计件工资、计时工资有何关系?


当下绝大多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越来越低,市场变化速度越来越快,新产品推出频率加速。需要生产现场配合快速流转、快速切换、不能只追求单点效率。


纯计件工资模式驱使下,操作岗位会追求其单点效率、个人短期利益,这样的结果会阻碍,短交期、快切换、新产品上线产能提升爬坡速度、工艺验证,现场改善的实施。


所以,但凡是真正精益的企业,追求长期稳定运营的企业,是不可能还停留在纯计件工资模式下的,不可能长期受占比极低的人工成本因素制约,来忽视客户、市场变化诉求的,所以纯个人计件工资模式下,还谈精益!



那操作岗位的工资模式到底有哪些?选择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在做交期突破咨询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岗位工资模式结构与新方案冲突,需要设计新结构。在设计时一般重点考虑人工成本占比,以及质量成本高低,两类因素,如下图:



人工成本占比高、质量成本低的,可以考虑纯计件模式。这种岗位、工序,其本是依靠简单的设备、工具,经简单的培训,就能操作,品质异常易发现,返工成本、异常风险也低、人员流动性也大。


比如:简单的手工操作类工序,成品包装工、手工搬运、转序员


人工成本占比高、质量成本也高的,不建议全额计件,计件工资模式下,会驱使员工追求高产量情况下,忽视品质成本的控制。易造成总成本可能会更高,所以用计件*绩效模式


比如:生产线中喷涂工、机加车间的主机手


人工成本占比低、质量成本也低的可以考虑用计件工资+绩效即可。这类岗位,其岗位消耗的材料、设备、能耗相对较高,其产出效率与其操作速率与能力有一定关系,但主要还是依靠设备、材料、工艺指标的控制。


比如:自动化程度高的注塑机、挤出机、印刷机操机手


人工成本占比低、质量成本也高的,就是偏技工类的岗位了,为类岗位人员培养周期慢,个人技术与产品工艺、品质相关性很强,主要考查其技能能力,所以建议采取 能力*绩效。也就是岗位价值能力并与绩效考核 指标结果系数挂钩。


比如:车间的工艺师、车间生产管理岗


当然这只是站在经营效益角度来评估,决定一个岗位的工资模式除了,短期运营效益外,还要考虑可操作、执行性企业长期效益


在实践过程中,建议考虑的还有:


短期运营效益:

  1. 生产效率自主性

  2. 产品品质影响

  3. 人工成本可控性

可操作性、执行性:

  1. 对班组长综合能力要求

  2. 工序自主改进

  3. 工艺、操作变革

  4. 计划排产、调度

  5. 工价的确立

  6. 工资核算

企业长期效益

  1. 员工个人感受

  2. 岗位能力提升

  3. 归属感、稳定性

  4. 公司制度的遵守


如下表,将所有因素汇总成本,设置你需要考虑的权重,再根据不同企业及岗位性质、综合性打分、评估后设计。


比如一个科技型材料制造企业的操作岗位,评估结果建议选择计时制(团队计时+绩效)。



回到主题,如果你问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的到底哪个好?或许你已有答案了。


如果你问车间一线管理人员,他们大多希望是纯计件制,最好他还能分配工单。因为“以包代管“ 方便管理,人工成本可控、人员的操作积极性被调动好管理。


如果你问品质、工艺、计划人员,他们可能希望是计时工资,因为任何的变化 、调整、新要求,执行性、变通性很差。


如果你问一线操作工人,他们会说我希望做多少事,拿多少钱?别的无所谓。


如果你问员工的父母,他们会说,我希望孩子首先能平安、健康,然后是能挣到钱的同时,长点本事... ...


当下,企业制造成本变高,固定费用居高不下,客户需求讯息万变,市场竞争在加剧,有些工厂还在盲目降低占比极低的人工成本。


殊不知,还可通过内部变革、模式创新,实现交期变短、准交提高、库存周转次数增多这一道路。通过内部变革,不仅能降低成本、提升赢利能力、增加投资回报率,还可以创造出企业、顾客、员工、社会多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