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近期一个协同任务,十分不顺利:
首先是晚上的航班被取消,其次是早上居然没有赶上飞机(我人生中第一次),耽误自己的行程不说,关键是耽误了别人的行程,实在有点不好意思。
我反思自己人生的第一次未赶上航班,发现这次未赶上航班是典型的“奶酪效应(最终的事故一定是有一系列的前置错误决定)”:
1、未熟悉和牢记,值机必须提前45分钟的的规定
2、未进行手机值机
3、未提前预见夏天早上可能塞车(假期出行人多),恰恰在机场前两个路口耗时5分多钟
4、未熟悉和牢记,紧急值机柜台的规定
最终,延后一分钟为赶上飞机。
其实,以上状态我们在订单执行环境中,常常发生:
1、图纸会经常晚于规定的日期提交和错误
2、因为零件确定时间不确定,BOM会经常晚且经常错误
3、采供订单下达后,由于供应商生产过程不稳定,经常会迟交或数量不准
4、自制件会因为设备、人员、质量等异常,不会准交
5、采购、生产过程中,还会碰到客户销售订单的设计、数量、日期、品种等的变更,同时会引起一系列的采购订单、委外订单、生产任务单的变更
以上等等,如果订单控制不严格,正常情况下,必然会造成订单延误。
众所周知,工厂的异常是必然存在的:人、机、料、法、环一个因素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众多的变异(蝴蝶效应),我们如何来应对呢?
第一,缓冲设计
订单的完工过程,必须要有足够的缓冲:因为异常(墨菲效应)的存在,必然需要(仅仅是三种)时间、库存和产能作为缓冲做弥补或三种的组合来保障。
需要何种缓冲及其组合,需要从物料流动方式(V、A、T、I)、客户承诺(MTS、ATO、MTO、MTS)、纯加工时间等因素确定。
缓冲的设计涉缓冲的位置、缓冲(或组合)的方式、缓冲值三个因素。
首先,确保找到一个合适的缓冲点。要找个切合实际的聚合点来做缓冲点,确保好的缓冲效果。MTS,成品是一个聚合点,如果是总装的成品,或许总装前的零部件作为聚合点更加合适(PCBA场景)。
其实,要设置好的缓冲组合。MTO场景中,时间缓冲是最常见的。但是MTO场景中,很多的零件、部件是共用料,可能用库存作为缓冲会更加的简单。无论哪种环境,产能缓冲是必须的(不能满产排程)。
再次,要设计合理的缓冲值。
缓冲值的设置,则需要依据变动性的大小来确定:如果订单过程的控制精度比较高,则缓冲可以设置的小一些(需要支付额外的成本),反之则缓冲设置的小一些。过大、过小的缓冲值均不合适,会严重浪费管理者的关注度。
第二,订单的进度必须可视化,及时掌握订单的进展状态,以有足够的缓冲周期来做进一步的调整。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订单的可视化变得十分的方便和多样。
第三,严格控制投料的时间
过早投料会失去柔性,所以必须严格投料。一般而言,一家工厂有非常关键的四个资源:资金、物料、产能(设备/模具/劳力)、管理者的关注度。只有将四个资源在准确的时间【订单需求时间】进入投放,才可以保持足够的柔性来响应订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