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的数字化,才是成功的数字化

前几日认识一个90后小姑娘,成立了一个人的数字化公司,专门实施某公司的小工单,因为与某公司发展理念不同,而正在寻找新的产品线以服务好现有或未来的公司。


这个小姑娘是学物流的,第一份工作是一个压铸工厂的采购,而第二份工作是一个小型压铸厂(40多个人)的制造主管。


由于无法掌握压铸生产进度,在疫情期间,疯狂地找可以掌握生产进度、个人产量的数字化工具。发现了某公司的小工单,感觉是自己找的、想要的产品,说服老板购买和实施。


经过自己半年多的实施,比较好地实现了预期目标:所有的生产任务导入系统中,并实现每个工序按日、按序报工,实现了对生产任务的监控,还可以实时计算计件工资,且让操作员喜欢上了这个系统,自觉执行。


这个小姑娘告诉我,他不知道什么是数字孪生、什么是信息物料系统、什么是可视化。这个小姑娘觉得,数字化的本质,是要让操作工喜欢,要让基层管理人员喜欢,要让车间主管可以及时掌握生产的进度。尤其是系统必须要让操作工喜欢,是最最基础的,也是数字化的本质。


小姑娘告诉我,某公司的小工单,最最实用的是面对30-50人的压铸类业务的计件工资算好(实时、准确、可视化),而不是后加入的新增的哪些乱七八糟的功能。而某公司小工单在压铸场景的应用,必须是要熟悉该业务场景、熟悉计算计件工资的实施人员的努力才可以。


===

小姑娘最终告诉我,自下而上才的数字化是成功的,才是有价值的聚焦于一个具体业务场景的系统,并持续改善、完善场景的软件系统,才是好系统。


小姑娘最终告诉我,可以拓展的,可以伴随客户成长的系统(功能可配置)的系统才是好系统。

===

十分敬佩这个小姑娘:聚焦一个场景,服务好一群区域客户,陪伴客户持续成长,也促进自己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