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字化工厂车间规划,已经有很多人提了和写了很多想法和的东西,直接上来说建什么系统这个肯定是不对的,直接上来说面向什么业务其实也是不够的。自己也是从事这一个行业的,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1)始终对标短板,形成真正的推进路线图
没有对企业现状的诊断与判断,所进行的建设必然存在着盲目分散和重复的问题。这方面其实是需要利用管理上的短板理论的,总是在针对边境重点难点。总是在补齐短板,既可以解决问题,又可以凸显价值。这就需要真正的推进路线图,是具有次第关联关系的路线图。显然那种大一统的齐头并进的看起来很全面无所不包的其实并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因此,严格来说,没有任何两家企业的数字化工厂之间路线图是一样的。
(2)业务规划是重点,数字化只是手段
一般落实到数字化基本上就是一种实现了,那对于企业来说,直接到这一步肯定是不合适的。企业的业务必然是需要一系列的内容和运行步骤的,业务的梳理或者说界面划分是必须的,这样才有可能支持利用数字化的方式实现连续规范或中断的数据集成。
(3)不是现状照搬,而是贯彻先进模式理念
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情,这是一个契机,提升企业运营效能水平的契机。如果只是现状的照搬和计算机化,除了在效率上面有一些提升之外其实所有的深层次问题都没有解决。虽然现在都在提智能制造,或者说在这个背景下面来做事,但其实智能制造只是更加突出智能而已。我们之前提的一些先进模式理念,比如并行工程、敏捷制造,快速响应制造、全面质量管理、大规模定制一系列先进制造模式理念,对于企业来说永远也不会过时。
(4)物联自动化当然重要,但人与机器系统的协同和作用的发挥更加重要
重硬轻软是我们经常犯的一种毛病,这个里面的软不仅仅是软件系统。尤其是人这种制造要素的柔性或者说软性,其实是数字化转型推进的核心考虑要素。人与机器系统的协同,一定要给出一种必要性的论证或安排,能够把人纳入到机器和系统的运行过程回路当中。原则上来说应该是人在于机器和系统的交互当中,能够最方便直接和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智能作用,而不仅仅是重复性的计算机上的体力劳动,严格来说,如果是一种低智力活动的体力劳动是可以通过自动化的方式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与人有关的心理学,或者说组织行为学之类的理念和思想,需要在其中深入的贯彻和五化落实。
……………………………
先写这些吧。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王爱民,工作于北京理工大学数字化制造研究所,长期专注从事APS技术研究、系统开发与实施应用。
笔者公众号:智能制造随笔,欢迎关注。
欢迎交流讨论,探讨合作。
微信号:TimePatient